导语:德胜(苏州)洋楼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,该公司建造的美式木结构住宅超过了美国标准,做到了国内70%的市场,整个公司只有一个业务员。德胜着力把农民工改造成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和绅士,它的《员工手册》被誉为业界的管理圣经。深圳的一个朋友向我介绍了这家公司,经过观察,我觉得在当下经济形势面前,大有必要向大家推荐这家令人震撼的企业。
德胜的主要创办人叫聂圣哲,大家公认他就是德胜背后的超人。德鲁克说过,一个企业只能在一个企业家的精神境界内生长,这又被称为“企业家封顶”。一个企业家什么样,一个企业就什么样,德胜,就是聂圣哲思维空间的现实具象。
聂圣哲1965年出生在安徽农村,自幼家境困难,但他学习很好,异常聪明。1981年,聂圣哲参加了高考,被四川大学化学系录取。川大的经历是聂圣哲人生之路的重要节点。他作为农民的后代,在去川大求学路上,被人骗去本就寥寥无几的盘缠,使他对一切不诚信的行为深恶痛绝。来到四川大学后,川大给他买了蚊帐,给他发了棉袄,让他吃饱了每一顿饭,每个节日还能将省下来的助学金寄上几元给他的母亲。或许正是这些特殊的经历,推进了聂圣哲从农民到企业家的转变。80年代末,聂圣哲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,他很快就偏离了原本擅长的化学领域,转而开始研究社会学。同时他开始了在欧美各国游历,也学着经商。他在不到30岁的年纪就行走了40余个国家,对许多问题的思考开始变得深刻而清晰。
之后,聂圣哲加入一家美国洋楼建造公司,从最基层做起,开始学习洋楼建造的各个环节。这种基层经历使得多年之后,作为企业家的他随时都可以挽起袖子冲到一线。
在美国的八年,聂圣哲的中式思维不断遭遇撞击,不断被撕裂,他在太多次困惑之后建立起觉察,内心的价值观开始重构与生长,这个过程就像婴儿学步那样,是充满新奇、惊喜、幸福与收获的。这些可能就是德胜文化的萌芽。
在美国公司做到常务副总裁后,聂圣哲回国开始创业。他先在海南试制样板房,1997年正式把洋楼业务移植到苏州。聂圣哲是一个想象力极丰富的人,他通过反思和实践,将德胜管理制度汇编成《德胜员工守则》。2011年,聂圣哲出版《美制木结构住宅导论》,这本著作也使德胜洋楼成为这个领域“制定施工标准的企业”和行业领头企业。
聂圣哲不仅仅有企业管理的经验,对平民教育有深入的研究及独到的见解。他提出以“先育人、再教书”的理念,认为每个平民只有得到有效的教育,国情才能得到根本的改变;优秀是教出来的;实在没有多大的本事,只有认真工作(学习)的态度;不认为一个平庸的博士比一个敬业出色的木匠对社会更有贡献。这是一种别样的企业家精神:善于想象,敢于实践,勇于创新,文化包容,富有爱心。或许正是依靠这种属于他的企业家精神,才创造了德胜奇迹。
坚持战略导向是聂圣哲注入给德胜的伟大基因。很多人做企业的时候总是将“强”“大”联在一起,但是德胜做企业从不会盲目追求“强大”。德胜的战略导向是以用户为中心,以员工为根基,依靠自身的主动性能力去追求健康稳步的发展。聂圣哲认为,如果盲目地去追求“强大”,就容易陷入“虚胖”“弱大”的境遇。
我发现,德胜的发展战略有如下几个特点:一是专业面窄。德胜从创立到现在只做一个产品,就是木质洋楼,连相关的房地产业务也绝不进入,坚决抵制其他的高利润领域的投入;二是市场细分。德胜对市场进行了精准的划分,坚持“小而美”,始终围绕5:1的比例承接订单,选择了拥有自主定价权的稳定的细分市场,坚持只服务少部分人;三是产品极致。德胜的产品极具个性化,从结构、制作工艺再到选用材料,最大程度地将产品标准化制作完成,每个细节无不透露出极致;四是用最低的管理成本,维持最高的质量标准。德胜拥有一个精简高效的组织结构,它的管理成本很低。不设置总裁办,也没有副总裁,只有几个部门总监和经理,上千人的公司只有十几名管理干部。
有个故事可以印证德胜的战略定力。在2015年,聂圣哲的一个朋友推荐其靠投资股票赚钱。当时,聂圣哲分析了股票投资的三种情况:第一就是血本无归,第二是赚回成本,第三是赚得一笔巨款。聂圣哲认为最差的状态就是依靠炒股赚得巨款。因为公司的员工都会认为可以依靠这种方式去赚钱,然后大家也去寻找这种赚钱机会,也就没有人肯踏踏实实工作。
后来德胜没有用这种投机取巧的方式赚钱,否则丢掉的是人心,丢失的是“工匠精神”。因此,企业家一定要知道应该做什么,不应该做什么。德胜从来不做不可验证的事情,始终努力打造一个稳定、安全、公平、公正的工作环境。
我以为,战略的本质就是既要选择正确的事,又要正确的做事,还要做出有效的结果来。德胜的发展战略比较好的体现了这三大要素,形成了“既要”、“又要”、“还要”的战略闭环。在当下经济深度转型的背景下,战略是企业家们务必解决的首要问题。
企业作为组织永远存在三大问题,一是贪腐寻租;二是门派山头;三是躺平偷懒。如何构建一套符合企业实际的管理体系来有效解决这三大难题,关系到企业责权利的平衡,几乎所有的管理学派都在研究这些问题,德胜的实践做出令人惊叹的回答。
我们先看看德胜公司的一组景况:近千名员工,高管却只有13位,无论是总监还是经理,都要到小区轮值扫地;只有一名业务人员,却能创造年营业额8亿,占领70%的市场份额,每天接电话最多的就是拒绝业务;员工上班不用打卡,提供免费宿舍,带病工作还要罚款;报销不用找领导签字,但必须认真听财务人员读一段《报销前的声明》等等。
这一切都源于对德胜对公司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求高标准,甚至超过了美国标准,达到了苛求的地步。所有德胜的工人,人手一本80页的《美制轻型木结构操作规程细则》,每一个工作环节都逐一作了非常详细的规定。就算是室内清洁,也达到五星级标准以上,洗马桶都有标准化的6道程序,清洁到里面的水可以直接饮用。
德胜认为管理的本质就是教育。他们要求员工每天早上都要默读这句话——“我实在没有多大的本事,我只有认真做事的精神”——这其实就是在告诉员工,不要有非分之想,勤劳用心地工作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。这与时下暗涌的新个人主义背道而驰。他还要求新员工入职之前做出申明:在德胜是不可能发横财的!只能比别的公司好一点儿,过得小康一点儿。
德胜的价值观有11个字——“诚实、勤劳、有爱心、不走捷径”——这11个字就是德胜的宗教,德胜员工都是这个教义的信徒。《德胜公司员工读本(手册)》中一共有35条职工守则,几乎每一条的背后都能找到所针对的员工劣根性。如第十二条:不得有意怠慢工作或工作不努力。《试用职工条例》明确给出重要提示:您正从一个农民转变成为一名产业化工人,但转变的过程是痛苦的。在德胜工作对有些员工来说甘之如饴;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则是痛苦万分。最终能留下来的员工,绝大多数都对这套管理体系毫无微词并忠心拥护。
这就是德胜的管理,它将人性还原到天真的状态,从而将管理回归到朴素的层面。德胜一方面对员工输出价值观,施行有力的管理教育;另一方面却能对员工“把爱给够”。他们为了给受伤员工治病不惜花费百万巨资,甚至谈到拍卖公司也在所不惜,只要在德胜工作十年,员工就会领到公司颁发的“终身职工证书”,退休后领取高于当地社保养老金的退休工资,甚至在死后,由公司负责买坟墓安葬。
通过对德胜公司的观察,我发现中国企业经过40多年的野蛮式、规模化发展,应该进入到商业觉醒的新阶段。在这一阶段,我们既要重视对企业家精神再认识,也要对企业战略的再认识,更需要对企业管理体系的再认识。未来一定属于觉醒了的企业家。
作者胡卫东
海南南海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
海南省管理现代化研究会会长